youtube dpp介绍

Reading time ~3 minutes

youtube也开放了它们的diversity方法:《Practical Diversified Recommendations on YouTube with Determinantal Point Processes》, 我们来看下:

介绍

在线推荐服务通常以feed一个有序的item列表的方式来呈现内容给用户浏览。比如:youtube mobile主页、Facebook news feed。挑选和排序k个items的集合的目标是,最大化该set的效用(utility)。通常times recommenders会基于item的质量的排序来这样做——为每个item i分配一个pointwise的质量分\(q_i\),并通过对该score进行排序(sorting)。然而,这通常是次优的,因为pointwise estimator会忽略items间的关联性。例如,给定一个已经在页面上被展示过的篮球视频,再展示另一个篮球视频可能会收效更小。相似视频会趋向于具有相近的质量分,这个问题会加剧。不幸的是,即使我们构建一个好的set-wise estimator,对每种可能的ranked list的排列进行打分的代价高昂

本paper中,我们使用一种称为DPP的机器学习模型,它是一种排斥(repulsion)的概率模型,用于对推荐items进行diversity。DPP的一个关键点是:它可以有效地对一整个items list进行有效打分,而非每个进行单独打分,使得可以更好地解释item关联性。

在成熟的推荐系统中实现一个DPP-based的解决方案是non-trivial的。首先,DPP的训练方法在一些通用的推荐系统中[3,12,14,20,21,26,27]非常不同。第二,对已经存在的推荐系统集成DPP optimization是很复杂的。一种选择是,使用set-wise的推荐重组整个基础,但这会抛弃在已经存在的pointwise estimators上的大量投入。作为替代,我们使用DPP在已经存在的基础顶层作为last-layer model。这允许许多底层的系统组件可以独立演进。更特别的,对于一个大规模推荐系统,我们使用两个inputs来构建一个DPP:

  • 1) 从一个DNN来构建pointwise estimators[9],它会给我们一个关于item质量分\(q_i\)的高精度估计
  • 2) pairwise item distances \(D_{ij}\)会以一个稀疏语义embedding space中计算(比如:[19])

从这些输入中,我们可以构建一个DPP,并将它应用到在feed上的top n items上。我们的方法可以让研究团队继续独立开发\(q_i\)和\(D_{ij}\)的estimators、以及开发一个set-wise scoring系统。因此,我们可以达到diversification的目标,并能在大规模预测系统中利用上现有投入的系统。在Youtube上的经验结果表明,会增加short-term和long-term的用户满意度

2.相关工作

当前推荐研究主要关注:提升pointwise estimate \(q_i\)(quanlity),即:一个用户对于一个特定item有多喜欢

该研究线开始于20年前的UCF和ICF,接着是MF。在我们的系统中,我们从DNN中获得这些pointwise estimates,其中:一个用户的偏好特征可以组合上item features来一起估计用户有多喜欢该内容。

在这些改进的过程中,对于推荐结果的新颖性(novelty)和多样性(diversity)也得到了很大的研究【16,24,29,39,41,43,45】。相似的,在信息检索系统上,关于diversitication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。【6,8,10,11,15,33,35,40,42】。考虑到所有这些文献,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许多diversification概念。这里我们关于内容多样性总结并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视角。

2.1 帮助探索的多样化

首先,多样化(diversification)有时被看成是一种帮助探索(exploration)的方法;它展示给用户更多样化的内容,可以:

  • (A)帮助它们发现新的兴趣主题
  • (B)帮助推荐系统发现更多与用户相关的东西

为了发现用户兴趣,信息检索有一个分支研究是,使用分类(taxonomy)来解决用户意图上的二义性(ambiguity)。例如,[2]中的IA-Select使用一个taxonomy来发现一个ambiguous query,接着最大化用户选择至少一个返回结果的概率。。。。

2.2 实用服务的多样化

关于多样化的的一种不同视角是,多样性直接控制着utility服务——通过合适的多样化曝光,可以最大化feed的utility。从该角度看,diversity更与交互关联,增加多样性意味着:使用用户更可能同时喜欢的items替换掉冗余(redundant)的视频曝光。这些新视频通常具有更低的个体得分(individual scores),但会产生一个更好的总体页面收益

简洁的说,一种达到多样性的方式是:避免冗余项,它对于推荐系统特别重要。例如,在2005 Ziegler[45]中,使用一种贪婪算法利用books的taxonomy来最小化推荐items间的相似度。输出(output)接着使用一个利用一个多样化因子的非多样化的结果列表(non-diversitified result list)进行合并。在另一个信息检索的研究中,Carbonell和Goldstein提出了最大间隔相关度(MMR:maxinal marginal relevance)的方法。该方法涉及迭代式地一次选择一个item。一个item的score与它的相关度减去一个penalty项(用于衡量之前与选中items的相似度)成比例。其它关于redundancy的显式概念在【32】有研究,它使用一个关pairwise相似度上的decay函数。最近,Nassif【30】描述了一种使用次模优化的方式来对音乐推荐多样化。Lin[25]描述了一种使用次模函数来执行文档归纳的多样性。[38]描述了一种次模最大化的方式来选择items序列,[37]描述了使用次模多样性来基于category来进行top items re-rank。我们的目标与本质上相当相似,但使用了一个不同的优化技术。另外,我们不会将item idversity作为一个优先目标;我们的目标是:通过多性化信息提供给整个推荐系统,来尝试增加正向的用户交互数。你可以想像,这里表述的模型上的迭代用于表示一个个性化的diversity概念。被推荐内容的feed也是该方案的一个context,因为用户通常并不会寻找一个特定的item,在一个session过程中与多个items交互。

冗余的概念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两个独立的相关性概念:替代(substitutes)和补足(complements)。这些概念已经被许多推荐系统所采用。在一个电商推荐应用中,用户做出一个购买决策之前,提供在考虑中的candidates的substitutes可能会更有用;而在用户做出购买行为之后,可以提供补全(complements)的商品。

2.3 相关工作

总之,许多研究者在我们的工作之前已经开始研究:如何在推荐和搜索结果中提升diversity。一些研究者同时处理许多这些diversity概念。例如,Vargas[39]解决了覆盖度与冗余性,以及推荐列表的size。我们关心的是在实践中在一个大规模推荐系统中能运行良好的技术。diversity的概念足够灵活,它可以随时间演化。因此,我们不会选择纠缠taxonomic或topic-coverage方法,因为他们需要一些关于diversity的显式表示(例如:在用户意图或topic ocverage上的一个显式猜测)。

相反的,我们提出了一种使用DPP(determinantal point processes)方法。DPP是一种set-wise的推荐模型,它只需要提供两种显式的、天然的element:一个item对于某个用户有多好,以及items pair间有多相似。

3.背景

3.1 Youtube主页feed

图片名称

图1 基础的serving scheme

在Youtube mobile主页feed上生成视频推荐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。该系统由三个阶段组成:

  • (1) 候选生成(candidata generation):feed items从一个大的catalogue中选中
  • (2) 排序(ranking):它会对feed items进行排序
  • (3) 机制(policy):它会强加一些商业需求(比如:需要在页面的某些特定位置出现一些内容)

第(1)和(2)阶段都会大量使用DNN。

candidate generation受用户在系统中之前行为的影响。ranking阶段则趋向于对相似的视频给出相近的utility预测,这会经常导致feeds具有重复的内容以及非常相似的视频

为了消除冗余(redundancy)问题。首先,我们引入了受[32,45]的启发法到policy layer,比如:对于任意用户的feed,单个up主的内容不超过n个items。而该规则有时很有效,我们的经验:这种方式与底层推荐系统的交互相当少。

  • 由于candidate generation和ranking layers不知道该启发法(heuristic),他们会浪费掉那些不会被呈现items的空间,做出次优的预测
  • 再者,由于前两个layers会随时间演进,我们需要重新调整heuristics的参数——该任务代价相当高昂,因此实践中不会这么做去很频繁地维持该规则效果。

最终,实际上,多种heuristics类型间的交互,会生成一种很难理解的推荐算法。另外从结果看:系统是次优的,很难演进。

3.2 定义

为了更精准些,我们假设:

一个用户与在一个给定feed中的items中所观察到的交互表示成一个二元向量y:

\[y=[0,1,0,1,1,0,0,\cdots]\]

其中:可以理解的是,用户通常不会检查整个feed流,但会从较低数目的索引开始。

我们的目标是,最大化用户交互数:

\[G'=\sum\limits_{u \sim Users} \sum\limits_{i \sim Items} y_{ui}\]

…(1)

为了训练来自之前交互的模型,我们尝试选择模型参数来最大化对feed items进行reranking的累积增益:

\[G = \sum\limits_{u \sim Users} \sum\limits_{i \sim Items} \frac{y_{ui}}{j}\]

…(2)

其中:j是模型分配给一个item的新rank

该quantity会随着rank我们对交互进行的越高而增加。(实践中,我们会最小化\(j y_{ui}\),而非最大化\(\frac{y_{ui}}{j}\),但两个表达式具有相似的optima) 在下面的讨论中,我们出于简洁性会抛弃u下标,尽管所有值都应假设对于每个user biasis是不同的

我们进一步假设,使用一些黑盒估计y的quality:

\[q_i \approx P(y_i = 1 | \ features \ of \ item \ i)\]

…(3)

明显的ranking policy是根据q对items进行sort。注意,尽管\(q_i\)是一个只有单个item的函数。如果存在许多具有与\(q_i\)相近值的相似items,它们会在排序(rank)时会相互挨着,这会导致用户放弃继续下刷feed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:最大化feed的总utility,我们可以调用两个items,等同于当:

\[P(y_i=1, y_j=1) < P(y_i=1) P(y_j=1)\]

…(4)

换句话说,当一起出现时,它们是负相关的——说明其中之一是冗余的。如果在feed中存在相似的items,那么通过q进行sorting不再是最优的policy。

假设我们提供了黑盒item distances:

\[D_{ij} = distance(item \ i, item \ j) \in [0, \infty)\]

…(5)

这些距离被假设成是“无标定的(uncalibrated)”,换句话说,他们无需直接与等式(4)相关。例如,如果问题中的items是新闻文章,D可以是一个在每篇文章中tokenized words的Jaccard distance。现在的目标是,基于q、D、y生成一个ranking policy, 比起通过q简单排序,它可以达到一个关于G的更小值。这可以很理想地与现有基础设施集成和演进。

3.3 设计需要

如果item similarity(如等式4定义)存在于dataset中,并且dataset足够大,那么我们的目标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达成。我们喜欢这样的方法:

  • 1)能很好满足已存在的逻辑框架:基于已观测的事件来构建机器学习estimators
  • 2)可以优雅地在复杂性上随时间进行扩展
  • 3)不需要巨大变更就可以应用到已存在的系统和专家意见上

启发法【45】可能会有效但并不理想。例如:假设强制一个规则:在n个相邻的items内,任意两个items必须满足\(D_{ij} < \tau\)。会引起多个问题:

  • 1) 该规则运作与q独立。这意味着,高得分的items会与低得分的items具有相同条件。在应用该策略后,对q的accuracy进行独立提升会失去效果
  • 2)参数n和\(\tau\)可以通过grid search进行暴力搜索,但额外的复杂性变得相当高,因为训练时间随参数数目指数级增长。
  • 3)在一定程度上包含q之外,如何扩展该规则并随时间做出增量提升,这一点并不明显。

一个重要点是:该启发法会隐式地将冗余问题(redundancy problem)看成是一个与最大化utility具有不同的目标。事实上,它建议:该hypothesis会提升diversity,并可能减少utility(至少在短期内),因为它会丢掉那些具有高分q的items。相反的,我们提出的方法会考虑:items的pairs上的utility(通过等式4描述的anti-correlation),因而,使用utility本身能更好地调整的特定items。

当然,基于上述的anti-correlation会定义一个启发法是可能的,比如“在相同的feed中不允许这样的两个items:\(\frac{P(y_i=1, y_j=1)}{P(y_i=1)P(y_j=1)}\)在x以下”。然而,如上所述,该规则不能说明q,可能需要频繁地对参数x进行re-tuning,并且即使有常规的调整,对于精准捕获我们期望的行为也不够灵活,我们会引入DPPs到系统中,作为多样性推荐的方式。

我们会在policy layer之前插入DPPs,但在point-wise scoring layer之后(如图2)所示。这允许我们以一个十分复杂的pointwise scorer进行研究,并确保遵守商业策略(business policies)。

图片名称

图2 新的serving schema

4.方法

4.1 DPP总览

我们首先回顾下DPPs(deternminantal point processes)的总览。在一个集合\(S=\lbrace 1, 2, \cdots, N \rbrace\)(例如:在一个用户的Youtube移动首页feed中的N个视频的集合)上的一个point process P是一个概率分布(S的所有子集)。也就是说:

\(\forall S \subseteq S\),P会分配一些概率P(S),并且\(\sum_{S \subseteq S} = 1\)

DPPs表示一个概率分布族(family),它的参数可调,以便一个subset的概率P(S)与在S中的items的quality以及这些items的diversity的一个组合measure成比例。这样,发现set \(max_{S:\mid S \mid = k} P(S)\)是从一个N个items的更大池中选择关于k个items的high-quality和diverse的subset的一种方式

如第2节所述,存在许多合理的measures,可以解释:item quality和diversity,比如:MMR方法(maximal marginal relevance)。使用DPPs的优点有两块:

  • 1) DPPs在推荐任务中可以胜过MMR
  • 2)一个DPP是一个概率模型(probalilistic model)

后一点意味着,我们可以利用概率operations算法的优点,比如:边缘化(marginalization)、调节(conditioning)、采样(sampling)。这些operations与构建一个系统的目标对齐得很好,可以很优雅地随时间在复杂度上可扩展。

我们现在描述,如何我们使用一个DPP来建模用户行为。对于一个有N items的feed,长度为N的binary vector y,表示用户与哪个视频交互。假设:Y表示这些items的index set(例如:对于y=[0, 1, 0, 0, 1, 1],我们有\(Y = \lbrace 2, 5, 6 \rbrace\))。接着我们假设,一个用户u的行为是通过一个具有概率分布P的DPP建模,以如下方式:\(Y \sim P_u\)。也就是说,互交的视频集合Y,表示由一个user-specific DPP定义的概率分布中抽取得到

尽管一个DPP定义了一个在指数数目集合(所有\(2^N\)的子集有\(S=\lbrace 1,2, \cdots, N \rbrace\))上的概率分布,它可以通过一个\(N \times N\)的半正定kernel matrix进行密集参数化(compactly),我们称它为L。更具体的,一个DPP的概率可以写成一个关于L子矩阵的行列式

\[P(Y) = \frac{det(L_Y)}{\sum_{Y' \subseteq S} det(L_{Y'})}\]

…(6)

其中:

  • \(L_{Y}\)是L限制了只有它的行、列,通过Y进行index(例如:\(Y=\lbrace 2,5,6 \rbrace\),对应的矩阵\(L_Y\)是size 3X3)。

注意,等式(6)的分母简化为一个规范术语(normalizing term),它可以被写成和有效计算成一个简单的行列式:

\[\sum_{Y \subseteq S} det(L_Y) = det(L + I)\]

…(7)

其中,I是单位矩阵。

为了看到\(det(L_Y)\)如何定义一个关于items集合的quality和diversity的balanced measure,它可以帮助以如下方式理解L的entries:

  • 1)一个对角entry \(L_{ii}\)是一个关于item i的quanlity的measurement
  • 2)一个非对角(off-diagonal)元素\(L_{ij}\):是一个关于item i和item j间的相似度的归一化measurement

有了这些直觉,我们考虑一个\(\mid Y \mid = 2\)的case。如果\(Y=\lbrace 1,2 \rbrace\),接着:

\[L_y = \left[ \begin{array}{cc} L_{11}&L_{12}\\ L_{21}&L_{22} \end{array} \right]\]

该submatrix的行列式为:\(det(L_Y) = L_{11}L_{22} - L_{12}L_{21}\)。因此,它是一个item quanlities乘积减去归一化item相似度(scaled item similarities)的乘积。该行列式表达式对于更大子矩阵来说更复杂,但直觉上是相似的。

在以下的章节,我们讨论在L从系统输入的多种构建方式,比如:pointwise item quanlity scores,q,第3.2节描述。

4.2 Kernel参数化

当前部署如图2所示,diversification发现在pipeline的相对靠后,因此一个典型的输入set size是:N=100. 对于这些N个视频中的每一个,我们具有两个主要的输入特征(input features):

  • 一个个性化quanlity score q
  • 一个sparse embedding \(\phi\),从视频的主题内容中提取出

这些features完全由独立的子系统生成。通过将我们的diversification系统叠加到它们的top上,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子系统的持续提升。

对于DPPs初始引入,我们首先使用一个相对简单的参数,关于\(N \times N\)的DPP kernel matrix L:

\[L_{ii} = q_i^2 \\ L_{ij} = \alpha q_i q_j exp(-\frac{D_{ij}}{2\sigma^2}), for \ i \neq j\]

…(9) (10)

每个\(D_{ij}\)通过\(\phi_i\)和\(\phi_j\)计算得到;第5节描述了准确的embedding \(\phi\)和distance function。\(\alpha\)和\(\sigma\)是自由变量。注意,该公式等同于一个标准(高斯)radial basis function(RBF) kernel,其中\(\alpha=1\)。

  • 对于更小值,\(\alpha \in [0, 1)\),矩阵的非对角是按比例缩小的,它必须对应于:所有items会更多样化
  • 对于更大值\(\alpha>1\),矩阵的非对角部分是按比例放大的,这会具有反作用:所有items会更相似

随着\(\alpha\)的变大,小集合(small sets)的概率会增长,而大集合(large sets)的概率会收缩(shrinks)。因而,一个大的\(\alpha\)对于在以下setting中的用户行为来说是个较好的满足,其中:它们在feed中只与一个相对小的视频子集进行交互(\(\mid Y \mid 很小\))

对于我们来说,使用大的\(\alpha\)很有价值,因为:如第4.3节所示,它提供了一个对真实用户数据的较好fit。然而,存在一个技术要求:允许\(\alpha > 1\)。回顾等式6,当有一个合适的DPP时,kernal matrix L必须是半正定的(PSD)。PSD条件确保了所有子矩阵的行列式是非负的。这很重要,因为:一个set Y的概率与\(det(L_Y)\)成比例,负的“概率”没有意义。如果我们允许\(\alpha > 1\),这会潜在做出L是非-PSD的。实际上,我们通过将任何non-PSD matrix的投影进行简化来解决该问题:一个大的\(\alpha\)值会造成返回任何PSD matrices的空间。(投影是简单的:我们计算L的特征分解并将任意负特征值替代为0)

4.3 训练方法

我们的训练集包含了将近4w的样本,它们从Youtube mobile主页feed上收集的某天数据中抽样得到。每个训练样本是单个homepage的feed曝光:一个用户的单个实例,对应于用户访问了youtube mobile主页,并被呈现出一个关于推荐视频的有序列表

对于每个这样的曝光,我们有一个关于用户喜欢哪些视频的记录,我们表示为 set Y。我们注意到,使用这样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存在一个partial-label bias,因为我们只观察到用户与那些被选中呈现给他们的视频的交互,而非随机均匀选中的视频。通常,我们会使用与过去训练pointwise模型相同类型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,比如:使用一个e-greedy exploration策略。

对于前面章节中描述的basic kernel,存在两个参数:\(\alpha\)和\(\sigma\),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grid search来找来能使等式(2)中的累积增益最大化的值。图3展示了\(\alpha\)和\(\sigma\)的多种选择所获得的累积增益。颜色越暗,结果越糟糕

图片名称

图3

有意思的是,你可以观察到,在右上角象限中的灾难性悬崖(catastrophic clif),以及随后的高原。必须对训练样本使用DPP kernels来变为增加non-PSD。记住,随着\(\alpha\)增长,L的非对角阵也会增长,这会增加一个non-PSD L的机率。由于非对角阵一定程度上会随\(\sigma\)增加,对于许多训练样本来说,大的\(\alpha, \sigma\)组合会导致non-PSD矩阵。直觉上,看起来整个右上角会具有低累积增益值,而非:低的值会集中在观察带上。然而,记住,我们会将任意non-PSD矩阵投影回PSD空间上。该投影分别对于\(\alpha\)和\(\sigma\)来说都是非线性的,因此,在投影后的矩阵的quanlity,不会期望与我们关于这些参数的直觉强相关。整体上,我们发现,具有最高的累积增益会在\(\sigma\)的中间区间、以及\(\alpha\)的上半区间达到。由这些参数产生的L kernels更可能是PSD,因此,只有一个偶然的训练样本的kernel需要投影。

4.4 Deep Gramian Kernels

正如之前所讨论,通过启发法使用DPP的一个主要好处是,DPP允许我们构建一个在复杂度上可以随时间优雅扩展的系统。启发法的复杂度扩展性很差,因为必须在参数上做grid search来调参,因此,训练一个启发法的runtime与参数数目成指数关系。在本节中,使用DPP,我们可以超越grid search,使用许多参数来高效训练一个模型。

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学习DPP kernel matrices。这些工作通常是为了最大化训练数据的log似然。更具体的,假设:

  • L的参数是:一些长度为r的vector w
  • 我们具有M个训练样本,每个包含了:
    • 1)一个关于N个items的集合
    • 2) 用户与之交互的这些items的子集Y

假设:L(w)是N x N的kernel matrix,通过参数w进行索引。接着训练数据的log似然是:

\[LogLike(w) = \sum\limits_{j=1}^M log(P_{L(w)}(Y_j)) \\ = \sum\limits_{j=1}^M [log(det(L(w)_{Y_j})) - log(det(L(w) + I))]\]

其中:

  • \(Y_j\)是来自与用户交互的训练样本j的items的子集。使用log似然作为一个目标函数的能力,允许我们使用比grid search更复杂的方法(并且更有效)来学习DPP参数。

我们然后通过使用在LogLike上的gradient descent,开始探索学习一个kernel,它具有许多参数,比如:前面提过的\(\alpha\)和\(\sigma\)。我们仍会使用输入\(\phi\) embeddings来区别视频内容。对于个性化视频的quality scores来说(非scalar score \(q_i\)),我们可以从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中获得quanlity scores \(q_i\)的整个vector,因此我们使用该vector来更通用地做出我们的模型。(vector \(q_i\)的每个entry一定程度上会捕获:对于一个用户做出一个好的视频选择),我们从input data中学到的full kernel \(L(\phi, q)\)可以通过下面方式进行表示:

\[L_{i,j} = f(q_i) g(\phi_i)^T g(\phi_i)^T g(\phi_j) f(q_j) + \sigma 1_{i,j}\]

…(13)

其中,f和g是neural network中的独立stacks。(\(\sigma\)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则参数,我们可以固定在某个小值上)注意,quantity \(f(q_i)\)是一个scalar,其中\(g(\phi_i)\)是一个vector。计算f的neural network相当浅层,而g的network则更穿梭,在空间中有效的re-embeded \(\phi\),会更能描述视频的utility correlation(如图4)。我们可以注意,不同于早前讨论的basic kernel parameterization,其中\(\alpha\)的大值会产生non-PSD L,这种更复杂的参数化实际会保证总是无需投影即可生成PSD矩阵。这遵循事实:L的该特定构造会使它是一个Gramian矩阵,并且所有这样的矩阵都是PSD的。

为了学习neural network的所有参数来计算f和g,我们会使用tensorflow来根据等式(11)进行最优化LogLike。产生的deep DPP models在线上实验会有utility提升(如表1的Deep DPPs所示)。然而,对比非多样性的baseline,这样的更深模型会大体上对ranking进行改变,二级业务指标会被极大影响,需要进行额外调参

4.5 DPP的高效ranking

在本节中,我们描述了在serving时如何使用4.3节/4.4节学到的DPP参数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用户访问Youtube移动端主页时,DPP是如何决定哪些videos会在推荐feed的top展示的?对于任意给定的用户,Youtube系统基础设施的底层会将个性化质量得分(personalized quality scores) q和N个视频集合的视频embedding vectors \(\phi\)发送给DPP layer。我们会根据scores、embeddings、以及之前学到的参数来构建一个DPP kernel L。我们接着将window size \(k << N\)固定,并请求DPP来选取一个关于k个视频的高概率集合。我们将这些视频放置一feed的顶部,接着再次询问DPP来从剩余N-k个未见过的视频中选选一个关于k个视频的高概率集合。这些视频会变为在feed中的next k个视频。我们会重复该过程,直到我们对N个视频的整个feed排好序(ordered)。

使用stride size=k来构建数据的子窗口(sub-windows)背后的思想是,两个相似items间的排斥(repulsion)会随它们在feed中的距离越近而增加。也就是说,相似的video 1和video 100不如相似的video 1和video 2带给用户更差的体验。实际上,对一个包含了N=上百个视频的feed进行排序(ordering),我们会使用k为十几个视频的sub-windows。

当我们“请求DPP来获取一个关于k个视频的高概率集合”时,我们实际要做的是,请求size-k 集合Y,它们会具有用户与这k个items的每一个交互的最高概率。这对应于以下的最大化问题:

\[\underset{Y:|Y|=k}{max} det(L_Y)\]

…(14)

如[18]所示,该最大化是NP-hard的。在实际中,尽管一个标准的次模最大化贪婪算法[31]看起来可以近似较好地求解该问题。该贪婪算法从\(Y=\emptyset\)(空集)开始,接着运行k次迭代,每次迭代添加一个video到Y中。在第i轮迭代选中的video是video v,当被添加到当前选中集合中时它会产生最大的行列式值(determinant value):

\[max_{v \in remaining videos} det(L_{Y \cup v})\]

…(15)

除了简洁外,该贪婪算法的一个额外优点是,如果我们跟踪贪婪选中视频的order,会发现在相对应的用户feed的size-k window中,给出的视频的天然顺序(natural order)。

<>

算法1

算法1总结了本节的ranking算法。在后续章节你会看到,该ranking会帮助我们发现更容易消费的内容。

5.实验结果

首先,我们描述了一些基本的比较baseline。在最终达到DPPs之前,我们会尝试三种diversification的heuristics:

  • 模糊去重(Fuzzy deduping):不允许任意视频i,它与已在feed中的video j间的距离在一个阀值\(\tau\)之下:\(D_{ij} < \tau\)
  • 滑动窗口(sliding window):允许每m个items最多有n个在distance阀值\(\tau\)之下
  • 平滑分罚项(smooth score penalty):当正在为position n+1进行选择video v时,对quanlity scores进行re-scale来解释对于已经被选中的videos 1到n间的相似度
\[q_{new,v} = q_{original, v} * e^{-b (\phi_v \cdot \phi_{previous})}\]

…(16)

其中:

\[\phi_{previous} = \sum\limits_{k=0}^n a^{n-k-1} \phi_k\]

…(17)

其中,q是我们排序的quality score,a和b是free parameters,\(\phi\)是embedding vector。

如表1所示,所有这些尝试都会产生一个less useful的移动端主页feed,通过对从主页开始的long sessions的用户数进行measure。

图片名称

表1

当使用DPPs进行实验时,我们首先使用4.2节描述的kernel L,并评估多个embeddings和distance functions(dense和sparse audio embeddings, frame embeddings,thumbnail image embeddings, document text embedding等)。我们发现,使用Jaccard distance来计算等式10中的\(D_{ij}\)会很有效,并应用到包含item tokens的sparse vectors \(\phi\)上。(例如,Saturday Night Live video “Olive Grarden-SNL”具有tokens “snl”、”olive garden”、”saturday night”、”night live”以及”sketch”等)。在youtube移动主页推荐上的真实线上实验可以看到,对于我们的用户有显著的提升。如表1所示,在satisfied homepage watchers metric上有+0.63%的提升,我们也可以看到在overall watch time上有+0.52%的提升,它对于baseline来说是个相当大的jump。由于在mobile上的成功,通过DPPs进行多样化已经被部署到所有surfaces上,包括:TV、desktop、Live streams。(注意:deep Gramian DPPs每看起来在”satisfied homepage watchers”指标上提升非常大,它还没有被部署)。正如之前所述,这些deeper models对比起非多样化的baseline,在ranking的变更上足够大,二级商业指标开始受到影响,需要额外调参)

有意思的是,对于一些参数选择,我们可以看到在homepage上直接交互的损失(losses),但从整个丫点看我们可以有一个整体的收益(overall win)。图5展示了来自homepage的view time上的百分比提升。这意味着,用户会发现内容足够吸引人,它会导致从homepage开始的一个更长的session。另外,我们也观察到,会在相关视频栏(related videos panel:它位于当前正播放视频的一侧panel,提供其它相关视频)上增加activity,包括:CTR、播放数(number of views)、总播放时间(amount of total view time),尽管事实上我们只影响了在homepage feed上的视频。这种可累积性(cumulatively),意味着对比以往方式,用户会更多他们喜欢的视频。

图片名称

图5

另外,我们也能从多样性的用户feeds中观察到一个long-term的”learning effect”【17】。也就是说,随着时间的延伸,多样性会导致用户更愿意返回并享受我们提供的服务。在们通过运行两个long-term holdback实验的集合来对该effect进行评估。在第一个holdback条件中,用户不会获得DPP-diversified feeds,但该部分用户流量子集会随每天变动(这些用户通常会曝fkhtgcdiversified feed,除了在他们在该holdback set中结束的很少几天rare day)。在第二个holdback条件中,一个consistent的用户集合不会看到DPP-diversified feeds。我们接着观察,DPP多样性是否会产生一个在用户体验上的long-term提升:当对比control groups时,通过观察在两个holdbacks间的差异来得到。如图6所示,通过这两个holdback groups,用户从homepage上观看至少一个视频的数目会增加:使用diversified feeds曝光的用户更容易找到他们在youtube主页上感兴趣的视频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diversified feeds会导致在立即项(immediate term)上增加用户满意度,该effect会随时间变得更显著。

图片名称

图6

参考

google Titans介绍

google在《Titans: Learning to Memorize at Test Time》提出了区别于Transformer的的一种新架构:Titans。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实现,是否有前景:# 摘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,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循环模型(recurrent mo...… Continue reading

meta QuickUpdate介绍

Published on January 02, 2025

kuaishou CREAD介绍

Published on August 05, 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