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-Action Network介绍

Reading time ~2 minutes

阿里在《CAN: Feature Co-Action for Click-Through Rate Prediction》中提出了CAN模型:

3.CTR预估中的特征交叉

在广告系统中,一个user u在一个ad m上的点击的predicted CTR \(\hat{y}\)计算如下:

\[\hat{y} = DNN(E(u_1), \cdots, E(u_I), E(m_1), \cdots, E(m_J))\]

…(1)

其中:

  • \(U= \lbrace u_1, \cdots, u_I\rbrace\)是包含了user features的集合,包含了:浏览历史、点击历史、user profile feature等。
  • \(M=\lbrace m_1, \cdots, m_J \rbrace\)是:items features的集合
  • User和Item features通常是unique IDs
  • \(E(\cdot) \in R^d\)表示size d的embedding,它会将sparse IDs映射到可学习的dense vectors上作为inputs DNNs。

除了这些一元项(unary terms)外,之前的工作会将feture interaction建模成二元项(binary terms)

\[\hat{y} = DNN(E(u_1), \cdots, E(u_I), E(m_1), \cdots, E(m_J), \lbrace F(u_i, m_j)\rbrace_{i \in [1,\cdots, I], j \in [1, \cdots, J]})\]

…(2)

其中:

  • \(F(u_i, m_j) \in R^d\)表示了user feature \(u_i\)和item feature \(m_j\)之前的交叉。

模型可以从feature interaction受益,因为会存在feature共现性,如之前的示例:“啤酒与尿布”。因此,如何有效建模feature interaction对提升效性非常重要。

在仔细回顾之前方法,可以发现:不管是将feature interaction可以作为weights,还是同时学习隐式相关性和其它目标(满意度等),都会产生不满意的结果。学习feature interaction的最直接方式是:将特征组合(feature combinations)作为新特征,并为每个特征组合直接学习一个embedding,例如:笛卡尔积(catesian product)。笛卡尔积可以提供独立的参数空间,因此对于学习co-action信息来提升预估能力来说足够灵活。

然而,存在一些严重缺点。

  • 首先:存在参数爆炸问题。笛卡尔积的参数空间会产生size N的两个features,可以从\(O(N \times D)\)展开成\(O(N^2 \times D)\),其中:D是embeddings的维度,它会对在线系统带来主要开销。
  • 另外,由于笛卡尔积会将<A,B>和<A,C>看成是完全不同的features,在两个组合间没有信息共享,这也会限制representation的能力。

考虑到笛卡尔积和计算的服务有效性,我们会引入一种新方式来建模feature interaction。如图2(a)所示,对于每个feature pair,它的笛卡尔积会产生一个新的feature和相应的embedding。由于不同的feature pairs会共享相同的feature,在两个feature pairs间存在一个隐式相似度,这在笛卡尔积下会被忽略。如果隐式相似度可以被有效处理,在这些pairs间的feature interaction可以使用更小的参数规模进行有效和高效建模。受笛卡尔积的独立编码的启发,我们首先会将embedding的参数和feature interaction进行区分,以便避免相互干扰。考虑DNNs具有强大的拟合能力,我们会设计一个co-action unit,它可以以一个micro-network的形式对feature embeddings进行参数化。由于不同的feature pairs会共享相同的micro-network,相似度信息会被学到,并自然地存储到micro-network中,如图2(b)所示。

图片名称

图2 从cartesian product到co-action network的演进,其中,A,B,C与D表示4种feature。\(N_A, N_B, N_C, N_D\)分别表示A,B,C,D的特征数目。h是feature embedding的维度,d是从co-action unit的output的维度。在图中,我们使用A与其它3个features进行交叉

4.Co-Action Network

在本节中,我们提出了CAN来有效捕获feature interaction,它会首先引入一个可插入的模块,co-action unit。该unit对于embedding和feature interaction learning的参数会进行区别。特别的,它会由来自raw features的两个side info组成,例如:induction side和feed side。induction side被用于构建一个micro-MLP,而feed side为它提供input。另外,为了提升更多非线性,以及深度挖掘特征交叉,多阶增强和multi-level独立性会被引入。

4.1 结构总览

CAN的整个结构如图3所示。

图片名称

图3 Co-Action Network的整体框架。给定target item和user features,embedding layer会将sparse features编码成dense embeddings。一些选中的features会被划分成两部分:\(P_{induction}, P_{feed}\),它它是co-action unit的组成部分。\(P_{induction}\)会将micro MLP进行参数化,\(P_{feed}\)则作为input使用。co-action unit的output,会与公共feature embeddings一起,被用来做出最终的CTR预估

一个user和target item的features U和M被会以两种方式feed到CAN中。

  • 第一种方式下,他们会使用embedding layer被编码成dense vectors \(\lbrace E(u_1), \cdots, E(u_I)\rbrace\) 和 \(\lbrace E(m_1), \cdots, E(m_J) \rbrace\),并分别进一步cancatenated成\(e_{item}\)和\(e_{user}\)。
  • 第二种方式下,我们会从U和M中选择一个subset \(U_{feed}\)和\(M_{induction}\),使用co-action unit来建模特征交叉:\(\lbrace F(u_i, m_j) \rbrace_{u_i \in U_{feed}, \ m_j \in M_{induction} \ }\)。

co-action unit的详细解释会在下一节详细介绍,CAN的公式如下:

\[\hat{y} = DNN(e_{item}, e_{user}, \lbrace F(u_i, m_j)\rbrace_{u_i \in U_{feed}, \ m_j \in M_{induction} \ }| \theta)\]

…(3)

其中:

  • \(\theta\)表示在模型中的参数,
  • \(\hat{y} \in [0, 1]\)是点击行为的预估概率

click信息的ground truth被表示为\(y \in \lbrace 0, 1 \rbrace\)。我们最终对prediction\(\hat{y}\)和label \(y\)间的cross-entropy loss function进行最小化:

\[\underset{\theta}{min} -y log(\hat{y}) - (1-y) log(1-\hat{y})\]

…(4)

4.2 Co-Action Unit

总的来说,co-action unit为每个feature pair提供一个独立MLP,称为micro-MLP,它的输入有:由feature pair提供的带weight、bias、MLP的input。

  • 对于一个指定的user feature ID \(u_{o'} \in U_{feed}\),我们使用参数查询(parameter lookup)来获得可学习参数 \(P_{induction} \in R^{D'}\),
  • 而对于item feature ID \(m_o \in M_{induction}\)对应获取的是\(P_{feed} \in R^D (D < D')\)

接着,\(P_{indction}\)会被reshape,为micro-MLP划分成weight matrix和bias vector。该process可以公式化成:

\[||_{i=0}^{L-1} (w_i \| b_i) = P_{induction} \\ \sum\limits_{i=0}^{L-1} (|w_i| + |b_i| = |P_{induction}| = D')\]

…(5)(6)

其中:

  • \(w_i\)和\(b_i\)表示micro-MLP的第i个layer的weight和bias
  • \(\|\)表示concatenation操作
  • L决定了micro-MLP的深度
  • \(\mid \cdot \mid\)则可以获得变量的size

该过程的可视化如图3左侧所示。

图片名称

图3左

\(P_{feed}\)接着被feed到micro-MLP,特征交叉可以通过每个layer的output的concatentation来实现

\[h_0 = P_{feed} \\ h_i = \sigma(w_{i-1} \bigotimes h_{i-1} + b_{i-1}), i=1,2,\cdots, L \\ F(u_{o'}, m_o) = H(P_{induction}, P_{feed}) = ||_{i=1}^L h_i\]

…(7)(8)(9)

其中:

  • \(\bigotimes\)表示了矩阵乘法
  • \(\sigma\)表示activation function
  • H表示co-cation unit,它具有vector input \(P_{induction}\)和\(P_{feed}\),而非使用原始符法F,它的inputs是features \(u_{o'}\)和\(m_o\)。

对于序列features,比如:用户行为历史 \(P_{seq} = \lbrace P_{b(t)} \rbrace_{t=1}^T\),co-action unit会被应用到每个点击行为上,在序列后跟着一个sum-pooling

\[H(P_{induction}, P_{seq}) = H(P_{induction}, \sum\limits_{t=1}^T P_{b(t)})\]

…(10)

在我们的实现中,\(P_{induction}\)会获得来自item features的信息,而\(P_{feed}\)则来自user features。然而,\(P_{feed}\)可以充当micro-MLP的参数,\(P_{induction}\)也一样。经验上,在广告系统中,candidate items是所有items的很小一部分,他们的数目要小于在用户点击历史中的items。这里,我们选择\(P_{induction}\)作为micro-MLP参数来减小总参数量,它使得学习过程更容易且稳定

注意:micro-MLP layers的数目依赖于学习的难度。经验上,一个更大的feature size通常需要更深的MLP。实际上,FM可以被看成是CAN的一个特殊case,其中:micro-MLP是一层的1xD matrix,没有bias和activation function。

对比其它方法,提出的co-action unit具有至少三个优点:

  • 首先,之前的工作使用的都是关于inter-field交叉的相同的latent vectors,而co-action unit则使用micro-MLP的计算能力,将两个组成特征\(P_{induction}\)和\(P_{feed}\)进行动态解耦,而非使用一个固定的模型,这提供了更多的能力来保证:两个field features的分开更新。
  • 第二,可以学习一个更小规模的参数。例如:考虑上具有N个IDs的两个features,笛卡尔积的参数规模可以是:\(O(N^2 \times D)\),其中,D是embeddings的维度。然而,通过使用co-action unit,该scale会递减到\(O(N \times (D' + D))\)上,而\(D'\)是在co-aciton unit中的\(P_{induction}\)的维度。更少参数不仅有助于学习,也可以有效减小在线系统的开销。
  • 第三,对比起笛卡尔积,co-action unit对于新的特征组合具有一个更好的泛化。对比起笛卡尔积,给定一个新的特征组合(feature combination),只有在这之前,只要两侧embeddings在这之前被训练,co-action unit仍能工作。

4.3 多阶增强

之前的feature基于1阶features形成。然而,特征交叉可以通过高阶进行估计。考虑到micro-MLP的非线性,尽管co-action unit可以隐式学习高阶特征交叉,因为特征交叉的稀疏性导致学习过程很难。结尾处,我们会显式引入高阶信息来获得一个多项式输入。可以通过使用micro-MLP到\(P_{feed}\)的 不同阶上来实现

\[H_{Multi-order}(P_{induction}, P_{feed}) = \sum\limits_{c=1}^C H(P_{induction}, (P_{feed})^C)\]

…(11)

其中:

  • C是orders的数目

我们使用tanh来避免由高阶项带来的数目问题。多阶增强可以有效提升模型的非线性拟合能力,没需带来额外的计算和存储开销

4.4 Multi-Level独立性

学习独立性是特征交叉建模的一个主要关注点。为了确保学习的独立性,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角度的3-level策略。

第一层,参数独立性,它是必需的。如4.2节所示,我们的方法会解决representation learning的更新和特征交叉建模。参数独立性是CAN的基础。

第二层,组合独立性,推荐使用。特征交叉会随着特征组合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增长。经验上,target item features,如:“item_id”和”category_id”会被选中作为induction side,而user features则作为feed side。由于一个induction side micro-MLP可以使用多个feed sides进行组合,并且反之亦然,我们的方法可以轻易扩大模型指数的表达能力。

图片名称

图4 组合独立性的演示

如图4所示,正式的,如果induction和feed sides具有Q和S个分组,特征交叉组合应满足:

\[|P_{induction}| = \sum\limits_{s=1}^S \sum\limits_{i=0}^{L_s - 1} (| w_i(s) | + | b_i(s) | ) \\ |P_{feed}| = \sum\limits_{q=1}^Q | x(q) |\]

…(12)(13)

其中,\(\mid x(q) \mid\)是第q个micro-MLP的input维度。在forward pass中,特征交叉被划分成几个部分来满足每个micro-MLP。

第3个level,阶数独立性,它是可选的。为了进一步提升特征交叉建模在多阶输入的灵活性,我们的方法会为不同orders做出不同的induction side embedding。然而,与等式(12)相似这些embedding的维度对于增加C倍。

multi-level独立性帮助特征交叉建模,同时,会带来额外的内存访问和开销。这需要在independence level和部署开销间进行tradeoff。经验上,模型使用越高的independence level,需要训练更多训练数据。在我们的实际系统中,independence的3个levels会被使用;而在公共数据集中,由于缺少训练样本,只有参数独立性会使用。

5. 实验

google Titans介绍

google在《Titans: Learning to Memorize at Test Time》提出了区别于Transformer的的一种新架构:Titans。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实现,是否有前景:# 摘要在过去的十多年里,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循环模型(recurrent mo...… Continue reading

meta QuickUpdate介绍

Published on January 02, 2025

kuaishou CREAD介绍

Published on August 05, 2024